作者/吕世明
每一部爆款电影背后其实是一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而每一次烈度巨大的争论,都是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的机会,这一点在这些年内地电影表现的极为明显。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影大国后,摆在全体从业者和观众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除了票房数字和银幕数量之外,我们是否能够用电影本身体现一下“电影强国”,并能够因此展示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事实的情况是,即便一些票房和口碑都能够取得成功的影片,它也会出现一些对其质疑的声音,而且一些讨论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
从文艺评论的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有抒发自己意见的权利,但从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评论其实会形成对行业反噬,如果从更高的文化发展来看,能够存在一些争论,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形成认识上的统一。
也许中国电影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需要提升文化自信。
打破地域限制,将包容进行到底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电影的确会存在比较沉重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包袱,这一点既有社会发展的限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过在现阶段,当我们的经济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将工作的重心和宣传的重点进一步转移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点从主旋律影片的制作上最为明显,同时相对于早年间内地电影更多要展现一些民族和地域特色来强调我们的多民族荣辱与共,现在内地则更多会把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影片作为影片的特色特点来宣传和营销。
必须承认中国国情存在特殊性和独特性,发展上的不平衡和一些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矛盾,促使会出现一些地域上的歧视和偏见。但在文化的包容性上,中国反而没有必要照搬其他国家的方式,刻意去逢迎一些群体、民族和地域。
▲《爱情神话》被誉为海派的伍迪艾伦
能够承认并包容这些地域上差异和民族的不同,其根本上是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自信体现,同时这种地域上的差别往往会形成在电影艺术上独特且无法被替代的魅力。
无论是有相当大的争议《雄狮少年》,还是在一定范围内收获好评的《爱情神话》,这两部在今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都属于极具地域色彩的影片,同时它们又都具备和其他地区的共同性,这也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展现,也是我们民族共融的体现。
从一些观众和影迷对《爱情神话》的评论中也不难看到,沪语的台词的确在一些时候影响到一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但大部分观众反而对于进口片的原始趋之若鹜、无法摆脱,可能在面对本土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反而不能表现出对自己国家和地区语言的宽容性。
在八九十时代中国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银幕上并不缺乏“方言”和少数民族电影,但在当时我们对于此类电影的更多会以喜闻乐见的姿态去面对,毕竟能够以零距离的方式去欣赏这些不同地域的作品,对于当年的观众肯定是难得的。
文化自信是灵魂、是进步的目标
“文化的核心功能,就是向全社会提供一系列价值观念,以此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整合社会。”
或许正因如此,内地电影在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上,更多要秉承着向更多的观众服务的态度。虽然从创作角度和舆论方向上,满足一小部分影迷的口味会换来不错的评价,但过于“精英化”的理念往往不会被市场和观众采纳和接受。
近两年受到整个国际环境和舆论的影响,整体上我们观众对于主旋律影片的争议声音在一点点的减少,毕竟国家在硬实力方面的提升会让相当一部分民众“自信心”爆棚,当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展示出足够强大的能力时,观众会把对于国家实力增加的热情叠加到电影中去。
主旋律影片的火爆自然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大力宣传,但像一些不那么红的电影,也能得到观众的支持,这就需要从其内部来找寻原因了,毕竟一些电影完全超过影迷观众和市场的预期。
▲《你好,李焕英》将中国家庭刻入电影
《你好,李焕英》毫无疑问是近几年最成功的家庭题材影片,中国人对于家庭的信念和理想毫无疑问是强大的。同样的道理《长津湖》中除了保家卫国的祖国大家,也有伍氏兄弟的个人的小家。当然像《战狼2》同样将带同胞回家刻到骨子里面。
无论是朝气蓬勃的八十年代,还是战旗飘飘的抗美援朝,亦或是迎来向蓝海进军的现代海军,这一切的根本是我们对于国家国力、未来发展的自信,这种展现的基础并不简简单单由金钱来决定,虽然无论是小家庭和大国家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但文化信念才是能够推动这一切的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国情国力》 网址: http://www.zggqglzz.cn/zonghexinwen/2022/0111/445.html
中国国情国力投稿 | 中国国情国力编辑部| 中国国情国力版面费 | 中国国情国力论文发表 | 中国国情国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